“敢想敢做,把握机会,民大是一个足够让你实现梦想的平台。”这是桂星在第一次做人物采访时听到的令她印象最深刻的话。3年后,从学生记者转变为被采访对象,推免至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她再次用这段话寄语学弟学妹。

3年里,作为一名不断“养成”的学生记者,她在现场与对话中汲取养分,拓展视角;作为一名新传人,她在课内外沉淀理论基础、磨练实践技能;作为社会个体,她常思笃行,积极探索,笑对生活。
学业及综合成绩排名专业第一,连续3年荣获国家奖学金,获校长奖学金、吴泽霖教授奖学金三等奖,被评为校“五好”学生、校新闻工作优秀记者,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一等奖等50项竞赛奖项……在大学时光里,她留下了无数奋斗的足迹。
“养成型”记者,在现场与对话中汲取养分
身为一名理科高考生,凭借着对电视、舞台的好奇,桂星将民大的新传专业作为了第一志愿。入学时,她据心所向,选择加入党委宣传部大学生记者团采编中心、广播台,学院融媒体中心、文工团、学生会,由此成为了一名“初级”学生记者。
3年间,从一名“小白”再到一名全面的“养成型”学生记者,桂星在新闻现场与人物对话中不断汲取养分。她对自己的第一次采访经历印象深刻,在与优秀毕业生的对话中,她不断描摹出大学的“形状”,“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在与优秀学长学姐的交流过程中,我明白个人能动性的重要之处,也意识到民大这一平台提供给大家想做去做的机会”。由此,桂星逐渐明确自己要探索的方向,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学习成长,不断丰盈。

现场采访。
第一次采访写稿、第一次制作新媒体推文、第一次广播播音和舞台主持、第一次活动组织与执行……在学校和学院提供的多元平台上,桂星积极探索着许多“首次”。在一次次的学习与反思中播撒热爱,收获着正向反馈——前往中国民族报实习,在国家级、省市级、校院级媒体发表稿件百余篇,在校园广播里传递民大声音70余次,制作新媒体推文40余篇……行之愈深,“学生记者”成为穿插在她大学时光里的“第二身份”,实操中的技能与经验积累让她更加敏锐地感受变化,并更加全面地认知和热爱民大。
实践型新传人,在专业学习中沉淀技能
“我发现课本上的知识点是能够与实际联动起来的”,桂星分享道,这种学有所获的正向反馈也让她更加认真地对待专业学习。
“老师的课堂是第一性的”,桂星认为,在大多课堂中都可以跟随老师的思路去建立知识框架和链接知识点,也能更直接地知晓需要掌握的重难点;在课后,定期的复盘也能够让自己不断加深印象,从而更好地帮助期末备考。早上的一杯咖啡、随身的平板和电脑、南书院的一角、记者团办公室的关灯和锁门、路过的已经黑灯的操场……无数个场景勾勒出桂星的大学印迹。随着对专业学习的深入,她产生了继续探索的欲望。
在大三下学期学习《传播与当代社会问题》这门课时,黄骏老师每周会分享论文以供拓展学习,并在下一节课上请同学们分享阅读收获或感触。起初,桂星十分害怕这个环节,“因为不知道怎么阅读是对的,也不知道怎么表达和分享是恰当的”。但为了推动自己积累专业知识,桂星在上课前会精读文献并尝试写好发言分享的思路和框架,记下“举手发言”的待办鼓励自己尝试克服心理难关。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与数字鸿沟有关的论文,从中梳理得到的知识点恰好成为了她在推免笔试中的一道论述大题,她回答得十分顺利。“很感谢黄老师,也感谢当时的自己”,她非常感慨,“学习的东西得到了运用,付出的努力有了回报。”
“正循环的过程令人鼓舞,淡忘模糊挫折的记忆。”连续两年专业及综合成绩排名第一的她,得到了保研的机会,在推免期间共收到中央民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5所高校的offer,在与自己“较劲”的路上,桂星收获着满意的成绩单。
多元型攀登者,在学科竞赛中拓展边界
“尝试”贯穿了桂星的大学生活。在班导师的激励和指导下,她在大一时就与室友一起进行了竞赛的初尝试,尽管结果并不理想,但让她接触到了更广的历练场。
得益于一次采访报道的结缘,她在药学院李效宽老师的推荐下,参加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帕默康创——数智赋能医用血药浓度监测引领者》项目中担任核心成员。面对复杂且陌生的产品,桂星积极与老师沟通学习,了解技术原理和相关专业知识,所在团队最终取得了国家级银奖的佳绩。除了尝试跨学科竞赛外,桂星在本专业的赛事中也表现亮眼——品牌策划项目获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家级一等奖、广播作品获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国家级优秀奖、融合新闻网页获全国大学生网络编辑创新大赛国家级优秀奖、朗诵作品获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省级二等奖……
在大三下学期,桂星同时准备6个竞赛项目。作为4个团队的负责人,过于饱和的竞赛强度和过高的自我期待让她十分焦虑和紧张,她向竞赛指导老师田园子寻求帮助。“欲速则不达,一旦太在意结果就没办法专注过程”,老师的话及时点醒了桂星。她开始放缓节奏,更多地想“完成”而不是“完美”,“专注过程、降低预期反而能让人收获意料之外的惊喜”。

参加2024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大学期间,她斩获国家级、省级、校院级奖项共50项,可谓硕果累累。其中有与本专业相关的赛事,更多的是跨专业、跨学科的竞赛,如医药、文博等。“多尝试,不给自己设限,平常心对待结果,并从中去发现自己的优势。”谈及竞赛的经验分享,这是桂星历练之后得出的答案。
求知型探索者,在尝试与鼓舞中塑造自我
入学时,桂星就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在学习和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靠拢。经过党组织的考验,她最终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入党以后的桂星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上课、竞赛、学生工作、志愿服务、文娱活动……满满当当的日程安排让桂星总是早出晚归,但她乐在其中。
“每一份前行的决策和尝试都有着他人的托举”,桂星回忆道。大一时播音主持零经验的她,曾对着校广播台、院文工团的招新以及学院主持人大赛犹豫不决。室友鼓励她“去试一试,没什么损失”,于是桂星摸索着走到了学院主持人大赛复赛,成为了现场观众投票复活的选手,晋级决赛;也如愿成为了校广播台、院文工团的一员,走上了更大的舞台。录制和剪辑广播节目、主持文艺舞台、参与演讲比赛……这份热爱在持续探索和实践中变成了她可以称谓的特长。无数次身边人的点滴鼓舞也让桂星更有底气地在各个领域里勇敢向前迈了一步又一步,她感叹足够幸运地遇到了愿意“借力”给她的老师和朋友。
在“闲不住”的时间里,桂星也积极与所处的社会场景建立着链接。作为新闻传播行业的未来从业者,专业学习让她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和思考,一次假期到沉浸式演艺园区旅游的经历推动着她了解其传承传播文化的策略,于是她以此为选题参与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实地调研数字技术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现状,助力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胸怀社会责任感,她参与中国中学生篮球赛、东湖论坛、云支教、校院级迎新等志愿服务;闲暇时看舞剧、话剧、演唱会……不同的触点像枝干,不断丰盈着桂星,让她保持着积极的探索欲,不断求知前行。

参加校长奖学金答辩。
回望自己的大学生活,桂星最大的收获是“任何一个教育阶段都无法比较的成长”。她想对学弟学妹们说:“请勇敢地探索多元可能,打造支点,做好自己的掌舵人,只管迎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