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如弓弩,才如箭镞”,知识来自点滴积累,成绩源于不懈努力。大学期间,丁严一心向学,16门必修课成绩专业第一,2次获国家奖学金、3次获校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还荣获校“大学生创新标兵”等7个荣誉称号。与此同时,他积极投身实践,3年里参与12次实践活动,足迹遍布两省六地。
大学期间的不断积累,让丁严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脱颖而出,被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录取。站在学术新起点,他胸怀建设绿色家园的理想,向着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笃定前行。

学业逐光,心向研途强基础
努力是人生的底色,当你用心渲染,幸运便会如绚丽的色彩晕染开来,填满生活的画卷。初入大学校园,继续深造的梦想便在丁严心中悄然扎根。为打好专业基础,他坚持以积极进取的状态投身忙碌充实的学习中。课堂上,他始终如一地坐在第一排。实验课上,他更是展现出对知识的极致追求:不满足于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任务,对每一个实验现象都刨根问底,从理论的深度探寻背后的科学原理。此时的他,凭借不懈的努力,在学业上收获颇丰,愈发坚定了考研的决心。
命运的伏笔总在不经意间悄然埋下。大二的某个寻常课间,老师几句关于保研政策与成功案例的讲述,宛如一阵突如其来的春风,轻轻拂过他平静的心湖。课后,他赶忙向老师和学长学姐详细打听,得知以自己目前的学业成绩,只要补齐短板,便有机会争取保研资格。这一消息,恰似一束新光,照亮了丁严逐梦的另一通途。
可命运总爱设下关卡,于丁严而言,如何在繁重的课程任务与课外科研实践之间找到平衡,是他面临的一大挑战。课程学习要求他上课全神贯注、按时完成作业、复习备考,而课外的科研实践则需要大量精力去探索未知、反复尝试。丁严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时间表。他为每项任务设定严格的时间限制,同时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知识回顾。遇到突发状况时,他也从不退缩,而是灵活调整计划,优先处理紧急任务,再利用空余时间弥补进度。凭借顽强的毅力,将每一项任务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最忙的人拥有最多的时间。”保研之路虽然漫长,但丁严从未有过丝毫的动摇。他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梦想的追求,用汗水和坚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勇挑重担,环保创新结硕果
“腐烂的蕉皮黏腻地裹挟着泥土,混合着柑橘皮发酵的酸涩气息,蝇群在半空中划出令人作呕的漩涡,而一旁观察记录的环境人却满是愁容。”这些于常人避之不及的场景,对于学习资源循环利用的丁严来说却意义重大。
大三上学期在专业课上,陈英明老师讲到了农林废弃物回收,丁严由此想到了家乡大量废弃的橘皮和被焚烧的秸秆,于是他萌生了研究将橘皮变废为宝和减少秸秆焚烧污染的想法。
此时,学校正在筹备创新创业比赛,丁严和伙伴们查阅文献、实地调研,发现橘皮和秸秆资源化利用市场潜力大,还能助力家乡绿色发展,便决定将他的想法落到实处,以“芸香降碳,节能减排——双碳目标下资源再生技术”为主题策划比赛项目。他们快速组队,丁严担任队长,积极争取到校外企业指导老师的支持,靠详实项目规划获得了双创学院评委老师认可,随后便前往湖南常德等地开展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他们发现大量芸香科植物果皮被废弃,橘皮利用率不足50%,秸秆的处理方式也亟待改进。随着项目进展不断深入,面对收集来的海量调研数据,如何分析处理成为一大难题。为此,丁严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天抽出固定时间,在B站上学习SPSS数据分析工具,提升自己的数据处理能力。针对团队成员对芸香科植物果皮相关知识匮乏的问题,丁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查阅了30余篇专业文献,筑牢了知识根基。为了解更多农林废弃物回收的现状,他还带领队员走访了3个政府部门,与多位从事环境治理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经过不懈努力,丁严团队成功开发出以芸香科植物果皮和秸秆为原料的环保产品,涵盖芸香木炭、环保香薰、绿色洗护、空气净化等品类。这些产品低碳环保、经济实用,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可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2024年8月,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决赛在山东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行,丁严和他的“芸香益民”团队凭借创新成果,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斩获国家级二等奖。
聚萤成光,服务校园担使命
作为资源与环境学院2021级第一批正式党员,丁严严肃地说:“靠近党组织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让我明白了责任的真正意义。”正是这份信念,驱动他主动参与各类学生工作,努力用行动为他人服务。
丁严的学生工作经历丰富多彩,他总能将琐碎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充满温度。在勤工助学指导中心,他负责日常事务,主动联系需要帮助的同学;在绿色环保协会,他带领团队开展各项环境保护活动,比如在四六级前夕带领成员们为同学们发放四六级耳机,考试结束回收,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在院团委学生会学科委员会,他走访班级、收集意见,为同学们组织了多场贴近实际需求的讲座和竞赛。他将每一项工作都看作一次服务他人的好机会,总能从中找到乐趣和意义。
志愿服务更是丁严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参与日常摆放校园内电动车的志愿活动,还是疫情期间为师生运送物资,他总是默默用行动守护身边的人。在疫情最严重的日子里,他还通过线上平台参与了云支教活动,为一个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小女孩辅导功课,帮助她克服学习中的困难,鼓励她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20多天的时间里,小女孩逐渐变得开朗自信,而丁严也在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力量。“我们之间的距离很远,但那段时间却让我觉得,自己和她的生活紧密相连。”丁严说,这段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服务他人、成就自己”的信念。
这样的初心贯穿在丁严的每一份工作中。即使大三那年学业繁重,他也决定申请班助一职,从迎接新生到解决学弟学妹们的日常困惑,他始终认为,班助不仅是管理者,更是陪伴者。他说:“陪伴不是因为我比他们强,而是因为我也曾需要这样的支持。”他的真诚赢得了学弟学妹们的信任,也为他们的成长注入了力量。
丁严忙碌的背后,藏着一颗温暖的心。他常说,志愿服务和学生工作让他看到了更多人的需求,而能够为他们提供一点帮助,是他最满足的事。
大学生活忙碌而充实。站在新的起点,丁严期待更加深入探索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方案,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美丽中国建设出一份力。“我想做的,是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留下属于我的坚实印记。”丁严目光坚定,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