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山不是为了逃离大山,而是为了更好地回去建设家乡。”这句承载着赤子情怀的话语,诠释着马福鹏建设家乡的坚定决心。选择回到家乡阿坝州的背后,是青年游子的情感羁绊,更是青年学子对时代使命的勇毅担当。
阿坝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处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带。地理原因导致的多次停电在他心中种下了“回乡”的种子。而2008年地震时,电网人抢修线路的身影更让他感到震撼。马福鹏想“能为家乡‘通电’尽力,哪怕是一点改善,也值得。”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信念愈来愈强烈,驱动着他奔赴梦想的彼岸。

连续两年的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丰富的科研经历、扎实的专业能力、成功上岸国家电网等等是他为信念努力奋斗的最好证明。如今,他即将回到家乡,扎根故土,继续在人生的新征程上笃定前行,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懵懂探索,四年蓄力终向研途
高考时,在家人的建议下,马福鹏报考了民大的通信工程专业,从锦城成都来到江城武汉,由此开启了长达7年的专业探索之旅。
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锤炼交织,勾勒出马福鹏本科生涯的成长图谱。在学习上,挑战与收获共存,马福鹏既面临了编程语言过于抽象、难以理解的挑战,也收获了逆向推演的思维方式和对电路的全新认识。“将英语编写的代码转化为图像输出,这种抽象无实体的过程让我难以理解。”在学习编程语言时,马福鹏深受代码具有抽象性特点的困扰,但他从未想要放弃,而是通过虚心求教与反复练习来克服困难。不同于编程语言带来的困扰,模拟电路为马福鹏打开了一扇对电路认知的新大门。模拟电路架构了通信工程专业学习的基础框架,打破了高中物理让马福鹏对电路产生的固有的表象认知,让他开始深入思考电路中电流流动的运作原理,形成了通过观察电子元件的外在表现,逆向分析内部电子是怎样运行的研究方法。
专业学习提高了马福鹏的认知水平,丰富的学生经历则提升了他的综合能力。大一时,怀着对音乐的热爱,马福鹏前往天乐合唱团面试,却意外落选,但在机缘巧合下,他加入了电信学院的声乐组。在这里,他提高了自己的音乐水平,收获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从“沉默内敛”到“自信大方”的性格转变,为后续成为团队负责人奠定了基础。此外,马福鹏还积极参加志愿活动和担任班委。这些丰富的学生经历使他在学习、思维、沟通、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4年时间悄然而逝,本科阶段的学习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职业道路尚不清晰,这让马福鹏开始重新审视未来的路。最终,在结合自身实际与辅导员的建议后,马福鹏报考了本校通信工程专业。这个决定既是对过往的复盘,也为未来锚定了方向。
格物躬行,“知行”淬火研途生辉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马福鹏的学习状态也从“一步一步跟着老师走”到“朝着老师指引的方向自己走”。为了完成研究项目,马福鹏需要根据导师提供的方向性指导,自己大量阅读文献并进行实验验证从而获得大量实验数据最终获得实验结果。在不断地探索与尝试中,马福鹏总结出了“边读边做-反思优化”的“知行”策略。
这一策略,是马福鹏在根据导师朱正平教授提供的方向,进行的“敏捷电离层测高仪的高频宽带功率放大器”项目中获得并践行的。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对当时现有的放大器进行改良升级,进一步提高发射功率。在项目进行初期,马福鹏根据经验阅读了大量的文献,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发现,无论是一直看还是一直做,都会碰到瓶颈,最好的办法是边做边看。
在明白这一点后,马福鹏投入到了这个项目最关键的一环也是这个项目的难点——设计并制作电路板。但在初期,由于没有注意到一些微小的细节而造成了一些极小的失误,电路板由于无法承受高功率带来的强电流而接连报废。连续3块电路板的报废让马福鹏深刻意识识到哪怕0.1毫米的走线偏差也会让电路板无法使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蓝加平老师严谨有效的指导下,马福鹏不断地调试,严格把控电路板上每个器件之间的距离、布局,不放过每一个微小的细节。最终,电路板禁受住了1000瓦功率下产生的超强电流的考验,放大器的功率成功从600瓦提升到1000瓦。
“功率越低对设备的要求也越低,但使用功率低的设备在信息接收时,信号可能会突然中断,如果遇到极端天气,信号可能会消散掉。”将放大器的功率从400瓦提升到1000瓦,可以有效提高在进行电离层探测时无线电波能到达的高度,同时弥补在接收电波过程中由于反射、折射而产生的能量损耗,从而提高接收电离层信息的稳定性和精确度。除此之外,马福鹏还用集成芯片,代替了原有的功率管,使得设计更加的模块化,更加便于后期的升级和维护。这一项目的成功对于气象科学、军事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马福鹏的成长之路,镌刻着多位师长的匠心。朱正平教授的严谨认真让马福鹏树立了正确的科研准则:面对实验数据异常波动时,他惯性地将其归因为操作误差并试图剔除,却在导师“为什么要舍去”的诘问中恍然大悟——科学需要时刻保持严谨,数据不能随意抹去,必须直面问题。蓝加平老师虽然平时话不多,但总能在关键节点凭借渊博的专业知识,以凝练的专业术语为马福鹏答疑解惑。在辅导员向红和郭雨萱老师的支持下,马福鹏担任了辅导员助理,这段经历不仅让马福鹏掌握了更多沟通技巧,更提升了他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如今已考入国家电网的马福鹏表示,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实验室里培养的团队协作精神,学生工作练就的危机应对本领,都将成为他未来职场发展的宝贵财富。
系情桑梓,反哺织光添亮故土
面对人生道路的抉择,马福鹏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科研道路上已触摸到了能力的边界,同时,互联网大厂996的工作制度也不适合追求生活和工作平衡的自己。最终,马福鹏决定坚持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座右铭,将个人禀赋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参加国家电网的考试。
“相较于学术研究,电网考试更注重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在备考期间,马福鹏通过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寻找不同板块之间的联系,逐一熟练掌握每一个板块,并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思维导图,这种系统化思维让备考事半功倍。遇到备考状态不好时,马福鹏也会劳逸结合,与三五好友相约去KTV用音乐舒缓心情。在他看来,休息不是懈怠,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回归。有志者事竟成,马福鹏始终相信坚持就会有答案,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保持规律的学习节奏,时间会给出答案。
回顾本科四年,马福鹏总结道:“大学初期,不必急于规划未来。大一去体验、去尝试,大二提升能力,大三明确方向,大四坚定执行。”他特别强调:“无论选择哪条路,知行合一、不怕试错,才能走得更远。”
从声乐组的青涩少年到实验室的科研探索者,再到家乡的“光明守护者”,马福鹏用7年时光诠释了何为“成长”。在民大的七载求学岁月里,他始终坚持知行合一,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