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下午,我院举行第三十七期“知·行”读书会,本次研讨会主题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文本解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老师刘金鹏、徐照明和马慧玲应邀出席,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2023级、2024级专业研究生参加书会。读书会由2024级研究生王美雅主持。

在分享交流环节,许泠子同学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文本基础,从实践观的本质特征、实践主体性维度及实践对人的主体性建构切入,阐释了"实践观与人的主体性"的辩证关系;周泓麟同学聚焦《提纲》的批判性维度,系统梳理了文本中对旧哲学的批判、对实践观的阐释以及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周俊溪同学以实践观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为主线,梳理了实践观的演变和哲学革命的发展历程;王美雅同学则聚焦实践观与认识论问题,阐释了实践作为认识基础、真理标准与价值尺度的三重意蕴。
在讨论环节,与会师生就《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对象性”和“客体性”概念异同以及“宗教是世俗的产物”等内容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
在点评环节,老师们对同学们的前期准备和发言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进一步深化研讨主题认识提出意见建议。徐照明老师指出,同学们在发言过程中可以聚焦一个问题展开论述,解读思想时应回归其所属时代,客观剖析在特定时代背景条件下形成的思想内涵。在文本解读环节,可借助权威文献作为参考,同时要对AI生成内容保持审慎、仔细甄别的态度。刘金鹏老师表示,《提纲》与历史唯物主义虽有相通之处,但不能简单的将二者划等号,同学们可从文本形成所依托的具体思想史维度切入,以此把握研究对象内在的发展脉络。马慧玲老师提出,同学们在后续研究过程中,应谨慎使用具有高光性的词语来笼统地描述客观文本,要秉持客观中立的态度,选用符合逻辑的词汇对文本进行梳理,不断提高专业性。
(文、图:切久措;编辑:刘金鹏;审核:汤振华;发布:金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