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晚,教育学院在15号教学楼740教室成功举办“四百工程”系列之“百篇研读”第78期研究生读书分享会。本次活动特邀外语学院陈骊珊老师担任点评嘉宾,2024级黄莹乐、赵宇洋、许利文三位同学分别进行读书分享,活动由农碧琼同学主持,2024级教育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全体参加。
多维视角下的人格奥秘与生活启迪
黄莹乐同学分享的书籍是杜安·舒尔茨的《人格心理学》。该书从多种理论视角出发,涵盖人格的基本假设、发展机制、实证研究及文化影响,构建起一个系统完整的人格知识体系。黄莹乐同学表示,通过阅读,她对人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提升了自身在人际交往与自我认知方面的觉察能力,书中内容对心理学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都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图1黄莹乐《人格心理学》)
乡土中国的密码:传统,冲突与文化自信
赵宇洋同学带来了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乡土中国》。该书以乡村社会为研究核心,深入剖析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亲属关系、基层治理方式及文化传承。赵宇洋同学认为,《乡土中国》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独特运行逻辑,也映射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与冲突。在当今社会快速变迁背景下,阅读此书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文化根基与社会演变路径,从而增强文化认同与自信。

(图2赵宇洋《乡土中国》)
一场跨越战争与自我的救赎之旅
许利文同学分享的书籍是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作品以阿富汗社会动荡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与哈桑之间跨越阶层、跨越战争与文化隔阂的深厚情谊,以及阿米尔自我救赎的心灵旅程。许利文同学动情地说,这本书让她深刻意识到,真正的成长源于对内心阴影的正视与接纳,唯有勇敢面对过往的懦弱与失误,才能开启一段真正的救赎与蜕变之路。

(图3许利文《追风筝的人》)
阅读无疆·思行无界
读书分享会在温馨而充实的氛围中圆满落幕。陈骊珊老师对三位同学的精彩表现给予高度评价。她表示,三位同学以多样的阅读视角带领大家走进《人格心理学》《乡土中国》《追风筝的人》三部风格迥异却同样深刻的作品,展现了阅读所蕴含的跨学科魅力与心灵震撼力。她鼓励同学们保持对阅读的热情与敬畏,让书籍成为照亮成长道路的灯塔,在未来的学习与实践中既做知识的探索者,也做思想的践行者。

(图4 陈骊珊老师进行点评)
本次读书分享会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人性、社会与教育的深入思考。教育学院将继续以“四百工程”为引领,推动阅读常态化、系统化,引导学生在书香中不断追求卓越,涵养专业素养与教育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