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学院学生以青春之姿,肩负时代使命,利用寒假时间积极投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活动。
共绘民族同心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
2025年2月17日,法学院23级学生由晓榕在云南楚雄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开展了以“共绘民族同心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宣讲活动。本次宣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理论知识。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紧密联系,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思想保障,各民族应继续坚持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第二部分立足彝族地区实际,介绍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政策。彝族地区拥有独特的文化与传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彝族地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活动意义重大。通过此次宣讲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创美好未来。

童心共绘团结梦石榴花开向阳生
寒假期间,法学院23级学生张海荣、王霜两位同学先后走进金花园社区与利宁社区的“七彩假期”课堂,以“大手牵小手”形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她们借助动态PPT生动梳理理论脉络:从秦汉“大一统”思想的文化萌芽,到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从改革开放时期“三个离不开”理念的深化,到新时代“五个认同”内涵的创新发展,结合家乡近几年新建的学校、高铁站等实景照片,引导孩子们理解“党的好政策让各族人民生活比哈密瓜更甜”。宣讲中,孩子们通过“理论闯关赛”互动答题学习民族知识,用彩笔画出“古丝路商队”和“现代高铁网”,感受中华民族交融发展的历史传承。她们将继续带着信仰的力量、实践的智慧和深厚的情怀,让青春在促进民族团结、服务家乡发展的征程中绽放绚丽之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筑民族团结与复兴伟业
2025年2月10日,法学院23级学生刘泓鸣在湖南邵阳樟树垅开展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宣讲活动,本次宣讲以社区工作人员为宣讲对象,先从三个问题引入本次宣讲主题,然后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萌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发展等四个主题展开讲解,让社区人员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社会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让社区人员进一步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的重要思想及其相关论述。呼吁社区工作人员牢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民族团结,发扬石榴籽精神,各民族共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守望相助手足情,同心共筑中国梦
2025年2月7日,法学院23级学生段思羽在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龙岔乡组织开展了“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宣讲活动。活动伊始,通过多媒体展示系统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渊源与时代内涵。各民族就像茶马古道上的马帮队伍般守望相助、携手同行。在实践案例环节,她重点讲述了当地依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白族、彝族、哈尼族群众共同开发非遗文化研学路线,打造特色民宿集群的生动故事,特别呈现了各族青年组建“普玛尼察志愿服务队”联合整治村容村貌的鲜活场景,号召村民持续深化“三个离不开”思想认知,以民族大团结的磅礴力量浇灌乡村振兴之花,用文化共融的金钥匙开启共同富裕之门。本次活动通过“理论+实践+非遗”的创新形式,既为边疆民族地区注入了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也让青年学子在基层实践中深化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意义的理解。

开展铸牢宣讲,共筑团结基石
2023年1月26日,来自法学院2301班的刘富予在天津西青开展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宣讲活动。本次宣讲重点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意义以及重要性展开,分为三部分详细阐述。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由来。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开端,梳理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脉络;第二部分他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通过列举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果,生动展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地区起到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他叙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此次宣讲活动,使当地社区群众了解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走深走实以及高质量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携手同书民族情,同心共筑中国梦
2025年2月16日,法学院23级学生胥佳雯在湖北十堰东站开展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宣讲活动。本次宣讲活动以高铁站全体员工为对象,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渊源、萌芽和发展、深化和实践三个部分,并结合各民族相互交融的事例进行宣讲。在宣讲过程中,工作人员积极分享在工作中遇见、帮助过的少数民族同胞,在交流中加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理解。本次宣讲活动进一步深化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巩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引导群众发扬石榴籽精神,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铸牢共同体意识,共谱民族团结新篇
2025年1月21日,法学院23级学生吴欣桐在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蒙家桥社区开展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宣讲活动。本次宣讲主要讲解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从萌芽到形成,再到深化,最后发展的历程。同时,也对我们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上的努力与成就进行展示。宣讲现场,大家坐在一起,认真聆听宣讲人深入浅出的讲解。从历史长河中各民族的交融共生,到如今携手共进的美好生活,每一个故事都是民族团结的印记。前来听讲的居民们表示深切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温暖,笑意盈盈地表达者着和谐的邻里以及民族关系。社区工作者表示,将持续以实际行动践行民族团结,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此次实践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与责任感,有利于更好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落实。我们坚信,在法治护航下,民族团结之花将愈发绚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在每个心灵深处扎下坚实根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法学院的智慧与力量。